武康大楼:“超级网红”背后的人间烟火

2021-12-03 14:05:24

  本报记者杨金志、孙丽萍、何欣荣

  武康大楼火了!

  这座位于上海徐汇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拥有97年历史的上海经典老建筑,近年来愈发成为大上海的一道“网红”景观。不论平时还是节假日,不论白天黑夜,总有成群结队的游客聚拢到大楼周边的每条道路、每个街角,他们拍照、打卡、发图,360度无死角地关注着这栋“美出天际线”的房子。有人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来上海,出了虹桥高铁站后奔赴的第一站是武康大楼,下一站才是外滩。

  武康大楼的魅力持久而浓厚,它配得上这么多的关注。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康大楼曾经是安静的,而在成为“网红”之后,住在这里的100多户居民,他们的生活会受到干扰吗?他们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这栋经历百年风雨的老建筑,它的“硬件”和“软件”,能跟得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带着这么多疑问,记者不仅是“走近”武康大楼,更是“走进”了武康大楼,看一看这座“超级网红”背后的人间烟火。

  大楼的重生

  武康大楼,状如一艘大船。它坐落在上海淮海中路、武康路、兴国路、天平路、余庆路相交的分岔路口。武康路与淮海中路之间自然形成了一个30度的锐角。上世纪20年代,侨居上海的著名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参照了巴黎同类建筑的样式,巧妙利用地块上的30度街角,将其设计建造成了“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轮船”。大楼建成后,命名为诺曼底公寓,被一些在沪洋商租为高级公寓。上海解放后,1953年,武康大楼有了现在的名字。

  武康大楼的建筑之美、建造之精细,令人赞叹。1954年入住其中的居民林江鸿记得,这栋精心设计的老公寓,每家每户门后有精心设计的烫衣板。连窗框上都铺着一层细毛毡,让关窗的声音也变得轻柔。

  不过,历经近百年沧桑,武康大楼年久失修,渐渐失去了许多光彩。且不论外墙的斑驳、建筑的损坏,在居民葛雅萍记忆中,1987年她刚住进武康大楼,第一印象与美和格调无关,只看见底楼大厅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堆放着自行车,走也走不过去,倒像个“脏乱差的自行车棚”。

  变化,在两次大修之后发生。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夕,武康大楼经历了一次大修,初步改变了老旧的面貌。而更大的改变、更精细的改造,发生在2019年的第二次大修过程中。

  2018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推进大会。很快,武康大楼在2019年经历了一次历时4个多月的大修,当时负责修缮方案设计的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中伟用“建筑考古”和“中药调理”来形容这次挑战性极大的修缮工程。

  这次大修确实很不简单:既要修复老化的砖墙门窗,又要维护武康大楼原汁原味的“历史氛围”和美学价值;不仅要为武康大楼的“脸面”美容,还要清理它年久失修的“肚肠”管道,提升武康大楼里百余户居民的生活舒适感、幸福获得感……这意味着,历史建筑修缮、旧住房改造和高空坠物整治要在工程中实现“三效合一”。

  “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照片,考证之后认为:武康大楼最辉煌的时期和状态就是它刚建成时候的样子。因此,我们做了一切努力让它‘穿越’回百年之前。所有的修,都不露痕迹,为了让它看起来像没修一样。”陈中伟说。

  与武康大楼面貌一起改变的,还有它周边的街区。此前,大楼附近的道路沿线,各类架空电线和电线杆横七竖八,天际线被分割得杂乱不堪。2019年初,经过近一年的架空线入地改造,曾如“蜘蛛网”一般密布于大楼周围的电线,全部被收拾干净、埋入地下,大楼周边终于展现出舒朗的天际线。如今,无论灿烂晴空下,或是迷离雨雾中,游人随手拍摄的武康大楼都气质超群、美成大片。

  经过这番整治,武康大楼很快“网红”了起来。这时,新问题又来了:不少游客站到了马路边上甚至滚滚车流中来“打卡”。堵,肯定不行,那么就再想办法。为了保护游客安全和方便拍摄,城市管理部门将人行步道空间向外拓展了3.6米,为整个武康大楼的“最佳打卡点”增加了500多平方米的人行流动空间。接着,武康大楼一楼与周边的业态也得到了改造,成为一个有颜值、能小憩、观赏与服务兼备的休闲空间。

  甜蜜的烦恼

  “我们小时候管武康大楼叫‘九层楼’,每次走过这座建筑,听见有轨电车这样叮叮咚咚地开过去,我心里面都在想,要是以后能住在这里该多美呀!”武康大楼居民、退休党员刘瑞璐说。2006年,她住进了武康大楼,实现了长久的愿望。不过,她没想到的是,武康大楼在短短数年后变成了“超级网红”。

  “被网红”之后,武康大楼的居民们成了“风景”。他们不得不面对着这样一种景象:每天早上九十点钟开始,淮海中路和武康路就从“宁静惬意”变成“人山人海”。形形色色的手机和各种长枪短炮,“贪婪”地捕捉着老洋房的每一个细节和人物。

  年近八旬的武康大楼老居民曹引珍不久前遭遇了一场“网红奶奶”事件:她穿着睡衣去6楼邻居家串门,没想到被网民拍下照片在互联网上疯传,令家人啼笑皆非。

  “我们住在这房子里习惯了,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对于“网红”现象,老人给予记者直接而朴素的回答。儿媳葛雅萍却忍不住在一旁评论:“网红么,就是烦呀。”

  看风景的人,也成了风景。武康大楼里的100多户居民们也在观察着打卡的人群。

  葛雅萍家的阳台正对开阔的淮海中路。她踏上阳台热情地一一指给记者看:“这里是宋庆龄故居,这里就是网红打卡点……以前每天早上这里很安静的没有人,现在从早上10点以后陆陆续续就有人来拍照了。星期六、星期天就更早,9点不到就很多人了。”人多的时候,“乌泱泱一片,根本数都数不清”。

  “任何事情总是有利有弊,不可能样样完美。一方面,人们会羡慕我们武康大楼现在真的‘老灵额’(上海方言,表示赞美);一方面,我们居民进出只能走后门来避开无处不在的镜头。”作为武康大楼楼管委成员的刘瑞璐,笑言“网红效应”带来的是“甜蜜的烦恼”。如今,她会跟楼道里的老姐妹们穿上漂亮的旗袍,相约去城中其他地方赏景拍照,而把武康大楼附近的风景“让给”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网友。

  文化的根脉

  “它(武康大楼)1924年建成。再过几年,就100岁了。”谈起自己55年前搬进居住的这座建筑,画家秦忠明满眼“小星星”,像谈起初恋一样。

  秦忠明掰着指头数了数,武康大楼已经至少经历了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多数是租界里的洋行高管,中国人没有资格住这里;第二代居民在新中国成立后入住,有军人、有干部,还有很多文化名人;第三代武康大楼的居民经历着改革开放,生活越过越美好。“所以,一座武康大楼其实是时代的缩影。”

  当年初入武康大楼的秦忠明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也正是上海文艺界的一位新人。他很快发现,武康大楼给他的艺术道路提供了最好的氛围和营养。

  “武康大楼文化氛围非常好。孙道临、王文娟、赵丹、郑君里都曾住过这里。而武康大楼对面是宋庆龄故居,西边是巴金故居。这一带大师云集、人文荟萃。当年,我常常经过武康路去上戏上班,一路碰见巴金、碰见袁雪芬、碰见俞振飞……这场景简直没法想象。”

  秦忠明在武康大楼里开始了自己的绘画生涯,而他也得到了同住武康大楼的孙道临的鼓励。秦忠明记得,两人逐渐成为忘年交,常常在画室里谈艺术、论人生。“住在武康大楼,犹如在一所最高级的艺术学院,受到许多名家大师点拨,自然受益匪浅。”

  因为热爱武康大楼的文艺范儿,秦忠明哪里也不肯去,甚至拒绝了学校当时分配的、位于龙华地区的三室一厅“大宅”。而他以油画颜料在中国宣纸上绘画的创新之举,也在万里之遥的欧洲引发关注好评。他屡屡在海外办展,把武康大楼慷慨赋予他的“艺术种子”播撒到了世界更多的地方。

  “武康大楼不只是一座航船,它更是上海文化的一个根脉。现在的武康大楼,随着国家的富强、随着数次的保护性修复,可以说是‘获得了新生’,而它的文化底蕴也应该更加丰富。”秦忠明说,如今他最关切的事情,就是要呵护好武康大楼的文脉,“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引导,要下一点功夫,让更多文艺界的精英在这里汇聚、交流,武康大楼应该永远是上海文化的一艘巨轮、一处根基。”

  同样以武康大楼为“根”的,还有近年来声名渐涨的上海本土实体书店“大隐书局”。从暂借武康大楼的一个闲置地下室开书店,到如今坐拥十几家连锁实体书店规模,大隐书局同样受益于武康大楼深厚的文化氛围。

  参观过武康大楼的人都知道,这座建筑的底楼是骑楼样式。一个连着一个的拱形门洞中,看得见一家家不同的店面。专家指出,那是建筑设计师邬达克的独特思路,使用“退隐”的手法,把门洞里的那条长廊让出来,供行人畅行。

  2016年,武康大楼的闲置仓库被改造一新。谁也不曾料想,名为“大隐书局”的上海书店就在武康大楼里“隐”出了格局:它把武康大楼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让书店“退后一步”,让出了门口的空间给市民避雨等车,从而在爱书人中形成了“暖心”的口碑,由此逐渐成长为一家声名远播的品牌连锁网红书店。

  治理的样本

  在武康大楼里,短发、圆脸、总是笑容灿烂的居委会支部书记柏祖芳,被居民们亲切地呼为“柏阿姨”“柏书记”。56岁的柏祖芳来自邻近上海的江苏太仓,她是一位“上海媳妇”,前些年和爱人一起回到上海,就住在武康大楼同一个街区。因为有着丰富的管理、党建工作经验,柏祖芳成了武康大楼的“小巷总理”。在武康大楼这个“海纳百川”的熔炉里,柏书记用点点滴滴的小事实事,将百余户居民的精气神凝聚在了一起,她也在不停地琢磨新鲜创意,推动社区自治不断创新。

  看上去高大上的武康大楼,柴米油盐酱醋茶,接地气的百姓生活一样也不能少。“晾衣架和雨棚一起拆除了,怎么晒衣服?居民养的宠物、种的花花草草,在哪里溜达、展示?住在大楼里的外国人要在平台上烧烤,怎么‘斗智斗勇’去劝阻?……”柏书记说,要做好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关键是党建引领,由居委会推动居民自治。为此,武康大楼每层楼都选出了一个楼组长,为居民服务,其中不少都是退休党员。居委会、楼组长、物业、众多志愿者,大家一起上,难事就不难。

  “我们武康大楼里面,老人占了31%。按照世界标准,超过10%就已经属于老龄化社区,而武康大楼可以说是严重老龄化社区了。”柏书记说,百年的武康大楼创造了一个“小老人和老老人”结对的自治模式。六七十岁的低龄老人和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两两“结对子”,平时通过手机聊天互相嘘寒问暖,常常也会端着热汤热菜上门传递爱心。这样一来,武康大楼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觉得,那种老上海弄堂里面热腾、近乎的“人情味儿”还在,一点也没淡。

  如今,武康大楼居民的自治已经形成了不少样板工程:解放前资本家的车库平顶,曾经一度是铺设沥青的废弃空间,现在被居民们自发改造成了一个种满花草、可以晾衣的公共休憩平台。每天落日西斜时分,武康大楼的居民们就三三两两上去散步聊天、赏景放空,在风景宜人的“空中花园”里怡然自得。

  “武康大楼的居民普遍素质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武康大楼充满了感情、充满了热爱,我们的社区自治和社区文化建设才能事半功倍。”柏书记说,武康大楼还成立了一个老洋房新生活议事会,所有那些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事情包括养狗、装修之类,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讨论。这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平台,参与的有党员、物业人员、法律工作者,都是自己举手、自己报名的。议事有规则,事事形成公约、公之于众,居民们一视同仁都要严格执行。“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柏书记说。

  软实力的分量

  关于武康大楼和衡复风貌保护区内的优秀建筑,已经有很多专著,譬如《住在武康大楼》《遇见武康大楼》《衡复三书》《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

  《住在武康大楼》一书的作者,是陈保平、陈丹燕夫妇。2015年,长期关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作家陈丹燕,从国内外城市改造更新案例中得到启示,发愿给武康大楼里的居民们做一部“口述历史”。消息传到朋友圈,出生在上海的香港导演王家卫也再三叮嘱:“一定要重视影像资料的留存!”

  写作筹备期间,陈丹燕住院手术,工程交给了她的先生、媒体人陈保平。后来,历时整整五年、经历许多困难,上海第一部街区居民口述史终于在2020年出版。

  “上海作为移民城市,很多街区都有老房子,为何武康大楼得以脱颖而出?”陈保平认为,武康大楼得天独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与其美轮美奂的建筑外形相得益彰,才使它的百年风华历久弥新。“武康大楼附近,散布着上海半数以上的文艺院团,这里本身就是上海文化的一个高地。”

  在这本厚达463页的武康大楼居民口述史最后,作者写道,“城市文脉已成为上海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底气所在”,“上海,已到了为自己的城市留存丰富历史细节、从而凝聚城市精神力量的发展阶段”。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武康大楼,这座可阅读的历史建筑,这座迷人的“超级网红”。它,兼容城市景观、人文底蕴、社会发展、城市治理等诸多话题于一身,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网红”现象。上海,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沐浴百年风雨,武康大楼里的人间烟火,武康大楼内外的“治理故事”,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提升贡献着自己的独特力量。 【编辑:房家梁】

x

热门推荐

电影票“不退不改”属无效条款 法官建议有条件允许退改签

2022-06

庐阳警方通报幼童坠亡事件:嫌疑人已被刑拘

2021-12

当男幼师是什么体验?他们说:有委屈尴尬 但大部分是幸福

2021-12

40年来为子弟兵送出1.3万余双布鞋和鞋垫的“布鞋奶奶”走了

2021-12

四川通江发生两车相撞事故 致3人死亡

2021-12

哈尔滨市启动部分地区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2021-12

全国大部雨雪稀少 华北江南多地昼夜温差超10℃

2021-12

下半年以来已现四轮寒潮 今冬还会经历更多寒潮吗?

2021-12

北京新增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2021-12

西藏西南部将有较强降雪

2021-12

推荐阅读

深圳发布养老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

2022-03

山东深耕文化资源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

安徽潜山两车相撞 已致8人死亡3人受伤

2021-12

56位残疾人士登上黄山 互利互勉共建生活希望

2021-12

山西忻州古城:一城风华延续千年历史文脉

2021-12

上海洋山海关首次在出口货运渠道查获夹带卷烟

2021-12

西藏林芝:多彩民俗活动迎接工布新年

2021-12

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公布1例无症状感染者行动轨迹

2021-12

新增“53+1” 内蒙古累计本土确诊病例增至185例

2021-12

面对儿童不得不防的“杀手”,这把椅子很重要!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