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个地面车辆基地TOD项目正式启动
北京6月2日消息 近日,成都轨道集团下属轨道城市集团发布消息称,红星路车辆基地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成都首个地面车辆基地TOD项目就要来了。
(相关资料图)
提起地铁车辆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深夜停放整齐的列车休息区,有检修厂房、有行车轨道,随着清晨第一辆列车缓缓驶出,城市从这里苏醒,响起川流不息的生活变奏曲。
而提起TOD综合开发,让人联想到的则是便利通达的交通枢纽、场景丰富的生活空间、绿色生态的公园社区。
在地铁车辆基地实施TOD综合开发,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新场景呢?
新思路,探索城市界面更新“新路径”
什么是地铁车辆基地?简单来说,就是地铁列车日常停放、检修、保养的地方,是地铁运行的后勤保障基地。
红星路车辆基地占地面积330亩,位于成都高新区梓州大道东侧,紧邻地铁五根松站,于2015年建成投用,为地铁1号线日常运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11年前,红星路车辆基地开工建设,那个时候梓州大道这一片还是大面积荒地。成都发展速度太快了,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十年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车辆基地综合开发中心负责人介绍,红星路车辆基地所在区域是城市南北发展的中轴,是联系主城区—高新区—天府新区的重要节点,毗邻新川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办公集聚区,区域能级高。“以此项目为起点,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将为地铁车辆基地转型升级和TOD综合开发迭代更新作出示范。”
红星路车辆基地实施TOD综合开发,不仅能让车辆基地继续发挥原有保障交通运输的重要功能,还能通过上盖物业开发,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和功能融合,进一步增强区域人口承载能力,助力城市发展更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该项目聚焦“成都未来公园社区新范本 轨道TOD综合开发新时代”的总体定位,构建“一心两轴五区”总体布局,即以地铁五根松站为核心,打造慢行与商业结合的生态休闲轴以及连接车辆段东西两侧的城市生活轴,形成两个商业片区和三个居住片区,实现动中取静、动静分离,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
新理念,拓展城市集约开发“新空间”
转型怎么做?总结起来:变车辆基地为“天空之城”。
地铁五根松站为已开通的地铁1号线及未来规划的14号线、29号线换乘站。基于此,红星路车辆基地TOD综合开发提前布局了“三线便捷换乘”方案,实现互联互通的地下空间体系;地上,则搭配“轨道+公交+慢行”的“BMW”接驳系统,塑造复合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芯”,实现“无缝换乘”。
为什么叫“天空之城”,因为项目将与地面形成14米的高差,车辆基地位于地面层,在上方加盖停车场和公园社区后,社区层将与地面层形成高度差。
“垂直转换”将是“天空之城”的首个看点。根据规划,轨道出入口将与公交车站、停车场、慢行步道形成无缝连接。同时,项目将通过多层次线路分流,优化设置公交站台、出租车落客区、停车场等,使各类交通车流互不干扰、高效通行,带来便捷通畅的交通出行体验。
同时,“消隐式设计”将直接把“天空之城”的颜值拉满。项目利用层层退台商业和水景,化解高差,把“庞然大物”的车辆基地“隐身”其中,再依托多层级的建筑结构,差异化布局多元业态,将商业内街、下沉商业广场、退台商业街、写字楼、长租公寓等多种产业空间融合,并搭配公园绿地、观景平台、文化展览、休闲阅读等游憩场地,形成层次丰富的城市界面。
根据设计方案,该项目临近地铁站塔楼建筑高度将控制在100-200米之间,并围绕站点打造地标建筑,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道路界面,建成后将逐渐呈现“开合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新亮点,打造公园城市社区“新范本”
目前,车辆基地开发在国内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成都充分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先进经验,在红星路车辆基地TOD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中突出成都特色。
据了解,项目将以“EOD(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为双擎驱动,更加注重生态和谐,以中央绿轴串联三大特色公园板块,更加生动呈现公园城市社区。
项目北侧将建设带状公园,结合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城市形象展示等功能,提供休闲运动空间的同时,打造城市特色景观生态。
中部是立体公园,由地面公园和上盖公园组成,将配套社区服务中心、综合运动场、综合健身馆、社区幼儿园、公交站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
南侧是服务居民的居住区公园,包含居住区中央绿地、分户绿地、儿童活动场、老年运动场、住区休闲场等多个空间,让生态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自然。
根据规划,项目将利用上盖空间与周边地块,布局轻奢精品洋房和高品质景观住宅两大特色社区,打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意生活场景。